螺旋藻产业链分为上游养殖、中游初加工和下游深加工。上游竞争聚焦于养殖技术,龙头企业通过基因优化和集约化养殖,将单位产量提升20%,而云南程海湖因生态保护政策收紧,倒逼企业转向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(PBR)技术,使产量提升3-5倍,同时大幅减少水资源消耗。中游初加工环节,传统粉剂、片剂仍占主导,但即食型藻饮、功能性提取物等新兴品类增速迅猛,年增长率超30%。江西中藻生物科技通过微胶囊包埋技术,使螺旋藻耐高温性提升3倍,可应用于烘焙与方便食品。下游深加工领域,企业通过并购海外研发团队、布局藻蓝蛋白等高附加值赛道,争夺市场份额。国内绿A、程海保尔等企业通过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,跻身全球螺旋藻三强,而外资品牌如日本DIC则因审批壁垒和消费者偏好,市场占有率不足5%。随着行业标准制定和中小产能出清,螺旋藻产业正从“粗放扩张”转向“质量+技术+品牌”的高阶竞争。